说起蘑菇,你可能第一时间会想起菜市场里的鸡腿菇、杏鲍菇,金针菇。但这些,只是蘑菇世界的小小一角。
其实,在你走过的路两边,在那些草丛里,长了很多你从没见过的蘑菇。
比如,这个黄色蘑菇,你就一定没见过。
图片来源:小红书@S°
在小红书里,有这么一群富有生活感的小红薯,他们喜欢把街边新发现的蘑菇发上来,只为了询问一件事:「这是什么菇?」
别以为这是个稀有现象,现在已经有超过100万篇笔记在记录自己遇到的蘑菇,数量之庞大,会让你怀疑是不是有平行宇宙的存在。
但是,在看这篇之前,我们连同所有评论区里的小红薯们都要郑重其事的告诉你:
野蘑菇,不!能!吃!
01
这是什么菇?
认蘑菇,已经逐渐成了小红书里的一门专业。
据不完整数据统计,从小红书「蘑学」专业毕业的学子,至少有几万人。在大家的努力下,「蘑学」已经成为了种类多样、涵盖极广的复杂学科。你去搜了「蘑菇」就知道,你见过的蘑菇,只能算是蘑学里的沧海一粟。
每天都会有新鲜的蘑菇被选中,成为「蘑学」的重要考题。
图片来源:小红书@koala
比如这个小红薯在路边捡到的红色蘑菇,看起来很像动画片里的蘑菇屋吧。但其实,它是有剧毒的毒蝇伞。
认真复习过「蘑学」的同学一定会告诉你,在蘑菇领域,越漂亮的,往往越危险。
图片来源:小红书@Samuel和vicky的妈妈
大家经常会在各种意外的地方发现蘑菇,而发现的第一时间,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上小红书,给蘑学提供教学素材。
就比如 @雨酱 在自己家院子里发现的黑白相间的伞状蘑菇,看起来很像冰淇淋,她迫不及待地把这张照片发到了小红书上,希望有人为她答疑解惑。
图片来源:小红书@雨酱
结果评论区里的小红薯们不但告诉她这种蘑菇学名叫毛头鬼伞,最好不要吃。
倒不是因为有毒,主要问题在于,它一般是从不可描述的地方长出来的。
图片来源:小红书@魔都花事
因为蘑学的题目数量极大,涵盖极广,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蘑菇进入蘑学的选题库,你的蘑菇首先要长得足够陌生。
比如@爱生活滴福福吖 在路边见到的这个还没有小拇指长的蘑菇,因为紫色的造型引来了6000多位鉴蘑师。
图片来源:小红书@爱生活滴福福吖
专家认为这是紫丝膜菌
其实大多数鉴蘑师,并不认识这到底是什么蘑菇。但这并不妨碍大家的参与,一般人都学会了如何通过颜色识别它的种类。
「它的颜色将是你的脸色。」
「不管它是什么,反正长得这么不像能吃的,快丢掉!」
图片来源:小红书@CC sama
不得不说,在鉴蘑这个学问里,云南人,有着天然的优势。只要IP后缀带着云南,通常只意味着两个字:「专业」。
凭着丰富的和蘑菇作战的经验,他们的评论总能在万千回答中脱颖而出。这种深入浅出的语言,让人不由得怀疑,是不是云南人均蘑菇学学士毕业。
图片来源:小红书@JOjo嬷嬷
当然,「蘑学」不能只靠云南人,要建立一门学问,还得靠大家共同参与。
比如,一个蘑菇必然拥有学名,但它的乳名,都是由评论区里的大家共同创造的。
@cal 在院子里发现了一颗芳香树果,带着刺的果子上长出一顶顶小白伞,非常可爱,所以她就想知道这是什么菇。
图片来源:小红书@cal
新的名字很快被众筹了出来:
「海胆菇」、「可可爱爱菇」、「一命呜菇」、「刺菇菇」
经过票选,这个蘑菇以后就叫「可可爱爱菇」。
图片来源:小红书@cal
除了给蘑菇命名,有些深入的蘑学尖子生甚至已经开始研究一些蘑菇的最新玩法了。
比如这个从林子里生长出来的巨大白蘑菇,长得很像一朵巨大的棉花糖。
图片来源:小红书@素衣清颜淡若尘
@素衣清颜淡若尘 在路边发现后发到小红书上,结果有懂行的蘑学专家告诉她,这个蘑菇,竟然还能用来玩。
就让人感觉,这年头,想安安生生做个野生蘑菇也挺不住容易的。。。
图片来源:小红书@素衣清颜淡若尘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蘑学成长,总有些调皮的人想挑战大家的底线,他们会故意在笔记的下面问大家,这菇能吃吗?
为了能制止评论区里的不正之风,大家在笔记的底下开始了花式劝诫大法:
图片来源:小红书
看多了蘑学, 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般常见的品种大家都能说出个大概,但是对于一些很难辨认的蘑菇,大家总会不约而同的问鹅膏哥。
鹅膏哥是谁?为什么他成了蘑届的导师?
02
认蘑菇,我是专业的
要知道,这世界上大部分的蘑菇都有毒,虽然评论区的蘑菇学术交流现场高潮迭起,但为了小命着想,专业的事,还得交给专业的来。
红薯地里有一类很有趣的作者,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小红书上认蘑菇,以无私的精神,将认蘑菇这事发扬光大。
在这其中,有的只是分享一二,也有专门做蘑菇科普的博主。
比如@sunflower,作为云南人,她分享了常见的可食菌子,以免真的有人去尝试。
图片来源:小红书@sunflower
除了实践派,也有很多专门做蘑菇科普的博主,他们除了分享鉴定蘑菇的方法,也是蘑菇求助帖中的定海神针,但凡出场,就是权威。
图片来源:小红书@爱吃蘑菇和野菜
这其中,@鹅膏哥 是小红书里享有盛名的蘑学专家,因为他真真实实是从蘑菇分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统招本科。
他会在自己主页科普鉴定蘑菇的方法,三言两语,就把一种蘑菇的特点给介绍完毕。
比如很多人喜欢的人间美味鸡枞,他告诉大家其实判断的方法非常简单,就两点:
「一是长长的根,二是中间又尖又硬」。
仔细看看传说中的鸡枞,是不是这个特点。
图片来源:小红书@自己上山割松油
除了在自己主页科普,你也总能在蘑菇求助的评论区发现神出鬼没的他。
大家早就习惯了他的存在,经常在发现不明菌子的第一时间,很多人都会艾特他,让他来帮忙看看,这到底是什么菌。
面对大家的求助,鹅膏哥一般都会有求必应,他说自己每天中午都会专门规划出一些时间来回答大家的问题。因为时间有限,问题众多,他一般只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小红薯。
图片来源:小红书@鹅膏哥
其实一开始,@鹅膏哥 只是喜欢在小红书上看别人的蘑菇分享,但逐渐他发现,很多作者对于蘑菇的见解都不太科学,他非常担心有人真的去尝试:
「虽然不会有生命危险,但还是会损害肠胃,有的也会造成精神损害,我就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科普这些毒蘑菇,希望大家提高警惕,不要吃陌生的野蘑菇。」
结果做着做着,私信评论他的人越来越多,他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面对大家热烈的求知欲,他已经快回复不过来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据 @鹅膏哥 说,这样的求助,他每天会收到几十份。面对大家热忱的学习态度,他真诚地建议大家:
「一定不要尝试吃野蘑菇,特别要注意那些和可食蘑菇极其相似的毒蘑菇。远观可以,千万不要亵玩。」
当然,除了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在评论区搜索素材的@鹅膏哥 ,小红书社区里,也有很多人都像他一样,乐于帮助大家解决烦恼,比如一些没见过或见过不认识的食物。
03
奇怪的植物
比如@神经摩羯发的这既像蝙蝠,又像山羊头,还有点像恶魔果实的东西,其实是可食用的菱角,在有些区域非常常见。
将它从中间切开,两边一挤就出来了,只是它的味道因人而异,喜欢的人特别喜欢,讨厌的人就是不热衷。
图片来源:小红书@神经摩羯
又比如,@可爱界扛把子 求助说在南方的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这种淡绿色的植物,但是回到北方,再也没见过这个东西。
图片来源:小红书@可爱界扛把子
多亏了评论区里的小红薯,她很快明白,这是茶泡,茶树上长,大家不但帮她认清了这是什么,还帮她把习性、保存条件,甚至味道都理清楚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青桓。
谈到辨认植物,必不可少的大牛就是 @一方见地。
她不是单方面对某种植物进行介绍,而是通过反问的方式,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也让人对植物的用途有更广泛的了解。
比如她经常会组织评论区竞猜活动,让大家猜降火一定会用到的一种中药材,凉茶中一定会出现的一种植物是什么?
在揭露答案是夏枯草后,她会从其干枯和鲜活两种形态进行科普,语言在诗意的同时,还把形态介绍地清清楚楚。
图片来源:小红书@一方见地
「圆柱形像塔一样的建筑,上面开出一扇扇小窗户,一朵朵小花从这个窗户里探出头来。」
诗意之后,她还会深入浅出地跟大家介绍其中蕴含的植物知识,寥寥几句,就让人对植物有了认识。
所以她的评论区里,都是受用的小红薯真心诚意的赞美:
图片来源:小红书@一方见地
她甚至不是单单讲植物,而是植物背后,一种藏在国人心中的生活方式。
比如每个节气,她都会单拎出来其中的代表植物,如小满对北方小麦的意义,芒种是农耕人的一种感知。
图片来源:小红书@一方见地
而像 @一方见地 一样的专业植物作者,小红书上还有很多很多。最近正巧,小红书正在举办一场「新奇植物见面会」,邀请了很多植物专家,和小红薯们一起分享植物、讨论植物,把全球各地的新奇植物装进了小红书。
你只需要去小红书搜索 「新奇植物」,就能重新认识植物啦!也欢迎你在小红书记录生活中遇见的植物,你的每一条笔记都有机会进入到科研数据库,助力科学研究!
编辑:育红
拓展阅读
2022年的毕业季,也太不寻常了
嫌雪糕太贵?不如试试冻水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dns.com/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