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最近火的emo歌词,emo抖音歌曲?

emo是emotional hardcore(情绪硬核)的首字母缩写,原指一种类似朋克、特立独行的硬核摇滚,其定义本身就充满了文化意味——

让emo这朵乌云飘远

2022-06-16来源:大众日报 15版

抖音最近火的emo歌词,emo抖音歌曲?抖音最近火的emo歌词,emo抖音歌曲?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本报实习生 董奕男

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常用“emo”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压力太大了会emo,工作不顺利了会emo,失恋了会emo,甚至今天的晚饭不好吃也会emo,任何情绪低落不如意的状态都可以用emo来概括。“今天你emo了吗”甚至成了不少人线上线下打招呼的口头语,每当夜晚来临,微信微博、网易云等平台中都充斥诉说着年轻人的各种emo情绪。

emo,这种看似浓重的抑郁情绪,真相是什么,我们又将如何疗愈?

时髦感十足的吐槽

当我们试图去追溯到底什么是emo,却发现emo的情绪并不是只此一时、只此一地的特殊体验,每一代人都有自身独特的emo抒发渠道。

对emo的定义,本身就充满了文化意味。emo是emotional hardcore(情绪硬核)的首字母缩写,原指一种类似朋克、特立独行的硬核摇滚,它的风格特征是冲动、敏感、脆弱。当时的人们通过这种硬核摇滚方式宣泄自己的失落痛苦,传递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挣扎呐喊的悲壮。而如今,emo已然超出了音乐的范畴,成为“难过”“迷茫”等情绪的代名词,导致“我emo了”这一网络用语,也常被用来形容发言人颓废、郁闷、失落的负面情绪。这么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文艺就成了情绪宣泄的出口,而借由艺术行为的表达,情绪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在心有戚戚的人群中得以传播。

其实这样的宣泄与传播,在更广泛的文艺圈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流行病”。哪怕是在古代,也能得到印证。“李商隐讲‘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王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历经乌台诗案贬谪的苏轼看着庭院如水的月光,突然emo了,写下《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吐露着悲凉,痛苦、抱怨的情感满溢。在20世纪初,emo甚至还是现代作家笔下的时代病。郁达夫发表于1921年的三部短篇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真实而奔放地宣泄着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欲苦闷,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人公,也是在憧憬着高傲的爱情的过程中,因为传统伦理道德的羁绊诱发了郁闷的心态,生成了时代特色鲜明的新知识女性的焦虑症和忧郁症……”文化学者齐飞举例分析,文艺作品承载的就是个体感悟和时代记忆,书写这类心境,不论是反映亲身经历,还是旨在隐喻、意图反思忏悔,一旦输出,就实现了一种或多种特定情绪的集中、放大与强调。在这类看似“高级”的情感释放中,中国知识精英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实践,把对个体生存意识和情感体验的观照强行暗示给受众,伴随着作品的流传,不断激发共鸣、引起共情,进而实现自我疗救和更广泛的人文关怀。

“曾经,这类情绪的表达,在彼时的思潮中也是非主流的,是得不到大众的普遍偏爱的。但反观当下这个鼓励表达、关注个体、凸显个性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话语权的下放,人人都可借此种情绪‘高级’地表达自己的日常心态,还少了一些现代人眼中的惺惺作态,自然有不少人趋之若鹜。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走红于网络的热词emo,走向了曾经深沉反思的反方向,更趋近一种时髦感十足的吐槽。”齐飞如是说。

社会心理的弥散

如果说,当代人对自我emo情绪的判定,实际令忧郁情绪走向某种意义上的浅薄和虚伪,未免有失偏颇。“无论怎么判断,这依旧是一个负面的表达。只不过是依托互联网,让这种负面的情绪有了广泛而一致的呈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聪颖认为。

移动互动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被朋友圈、微博围绕,互联网把所有人的“情绪”都加速了,在追求速度的碎片化需求促使下,留给情绪表达的时间似乎只有朋友圈里的9张图,抖音上的30秒视频。无论多么复杂的情绪,想要宣泄出来都只能透过相似的代码,格式化的标准,最后只剩下千篇一律的“emo”了。另一方面,这也是风靡圈层文化的一种体现。正如网友“不卷的刺猬”所说,“我常常会在豆瓣上发一些比较‘丧’的言论。因为社交平台于我而言,少有熟人关注,友邻也比较包容,更有一种抱团取暖的感觉。”

“但我们更需要正视的是,社会的进步、思想的丰富,决定了现代人的情绪一定越来越复杂。”李聪颖说,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消极情绪,区别在于这种情绪的停留时间、影响程度。如果人们对自我的要求愈高,对完美的渴望和追求特别强烈时,一旦预期和现实无法匹配,emo的负面情绪就会席卷他们的神经,严重者睡眠、食欲与体重都会出现问题,甚至难以集中注意力、作出决定和清晰思考。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系统综述,收集了各个国家和地区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心理疾病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研究发现疫情导致2020年抑郁症患者增加了约0.53亿,增加幅度约27.6%;焦虑症患者增加了约0.76亿,增加幅度约25.6%。

即便是在新媒体产品中,抑郁情绪的呈现数据,也值得关注。网易云音乐因其音乐评论区网友许多悲伤、抑郁、失落及孤独风格的评论,一度被调侃为“网抑云”。为此,网易云音乐社区甚至曾发起公益性的“云村评论治愈计划”,为积郁难遣的网友提供帮助。根据数据显示,近15万求助网友经过专业心理干预,情况才有所好转。

“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emo、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我们依旧不可以忽视这其中任何一种状态的存在,更不能因为爆火于网络就把emo视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娇气,全然不当回事。这种表述能被广泛接纳,从一方面也证明了此种社会心理的弥散,应当科学、合理、有效地面对和应对。”李聪颖认为。

积极地转化

到底emo是真是假?记者和一些“90后”“00后”交流,他们大都坦言自己也说不清楚。裹挟着这种有点模糊的情感,一些衍生的网络文化也进一步走红。“颓了”“摆烂”,成为emo的二级情绪,而咯噔文学、卑微文学也被视为与emo心理同根同源。

“这一系列的网络狂欢并不是无意义的,它们在解构一种互联网文化的同时,其实也搭建了一个社会心理释放疏导的管道。”资深自媒体人常浩对记者说。艾瑞咨询《2021年国民运动健康洞察报告》显示,人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已经达到了60.6%,远高于其余8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高关注势必带动强表达。“来自陌生人的共鸣,有时可以让人更加舒适和放松。有人共情,就有了释放的可能。大家彼此一起分担压力和悲伤,那些不能、不愿意和亲人交流的负面情绪也就找到了容身之所,得以排解宣泄。所以说,适度表达emo,甚至可以理解为积极正向地解决问题。“谁还没有过发发牢骚的时候呢。大可不必因此而认为年轻人就被‘emo文化’侵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真正放弃过努力,也仍对未来抱有期待,社会应该以更加宽容的心态耐心倾听这种非常态、非主流的声音。”

倾听是一方面,还要有干预。眼下,AI技术在消解低沉情绪中,开始尝试发挥作用。清华大学对话交互智能小组(CoAI)和聆心智能科技公司共同开发的一款名为Emohaa的聊天机器人,就颇为亮眼。其人设为“一个会共情的伙伴”,也是目前唯一全AI模式的情绪支持对话系统(指系统背后没有人参与)。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号进行对话,实现真情实感的倾诉。机器人能够耐心倾听、详细了解,表达理解、提出方案,展开支持与疏导,例如,“焦虑可以深呼吸几次,呼吸之后感觉会舒服很多”“和家人一起,玩喜欢的游戏、看喜欢的书籍都是可以让自己变得开心的方法”等等。据悉,Emohaa目前主要针对18~45岁年龄区间人群,最为关注的是青少年群体。目前,累计已服务上万人次。

“说到底,emo情绪在网上的放大,也是现代人强烈渴望尊重渴望爱的表现。这种渴望也可以积极地转化。”李聪颖说,拉高情绪,就要积极地找事做,不要沉浸其中,耗能过大。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可以主动找身边朋友聊天,倘若依旧纾解不开,就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特别建议年轻人积极参加一些线下的公益活动,在助人的过程中,往往会增强自信心,收获更强大的自我肯定。受助者获益的同时,助人者也会获得满满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是种来自外界的正向鼓励,会进一步帮助人们完成自我接纳,注满前进的力量和勇气。那时emo这朵乌云,早已飘远。”她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dns.com/1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