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做中医馆中医门诊的时候,我只记得如何将一个场景打造成一个网红地,我能聚焦的是这家中医馆如何能够玩起来,但现在我并不认为是这样的。

原来是选址逻辑,把店选好,位置选好就可以了,现在却不行,你选了一个好位置,却未必会有好生意。所以,在研究时也总结,新创业者,新消费时代的中医馆中医门诊,正出现一个过渡期。

由过去的‘卖家’到‘玩家’的转变 ,市场变动很快,不知不觉地你会发现健康消费的主力开始完全转移到90后,00后,你能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关注他们想要的健康需求是需要娱乐精神的,这也更加让我清晰到,为什么我带着80岁老中医和年轻人跳舞的视频点击率这么高的原因了,中医刻板的形象不能仅仅表现在严肃认真对待病上,更多的要面对一部分产品的玩的概念上,我也搞明白了,为什么做了一个卡哇伊的秋梨膏,深受妈妈们的喜欢,不仅仅是疗效的问题,对待与健康的问题,一定是能够让潮的更潮,能严肃的必须严肃,中医人不是神,中医人也是人而已,只有建立某种共鸣的联系点,才可能有更多的认知的公共流量,公共流量才可能变成私域流量。

有人说医疗是严肃的也是人命关天的,这点不假,但你说的是医生,医馆是需要给患者认识老中医认识的渠道,轻松认识的,可爱有趣的认识,性感认识,感性认识的,神秘认识的,介绍认识的,慕名认识的,严谨认识都是引流的问题,并不涉及到看病治病的问题,这些工作是这个团队引流的问题,有何不可呢?

或许对于70 80来说这样过于过分了点,但医馆长并不觉得,患者只是有病的时候,情绪低落,或者看病因为难受而情绪不好,并不代表着患者其他的需求就应该被忽略掉不是,当一家中医馆的门店做好了如何玩,玩什么?如何搭建好患者画像,设立好不同的场景,为什么就不能先开始数据的运营呢?非要按照正规的流程去熬,去增加运营宣传成本,去增加团队建制等等后置的工作属性。

引流转化本就是互联网的聚焦名词,依然适合于实体店的引流转化,我曾经和一个投资人谈过这样的问题,要建设就一口气开十家店,10家店铺,就可以不用思考品牌的转化率问题,也不要思考,市场占有率问题,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玩法,那就是开一家成熟的店,建立系统,建立团队,慢慢来玩,等熬的盈利了,再开始传统的招商加盟,这种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看起来很疯狂,但是并不会影响总体投资量,做任何活动也好,做任何工作也罢,都是一次性的转化,各种维护成本,小企业根本无法竞争,用户量一定是从市场上来抓取的,没有人竞争的市场,你想怎么玩都是你说了算。用户群非常大,整个客单也非常高,完全可以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去服务它,帮它做私域的转化、运营、裂变。

但如果只卖一个老中医,一个饮片,来引流私域流量的运营,单个顾客的维护成本就太高了不说,还要面临着竞争的压力。这种大胆的想法是来源于对市场的认知,这个医疗市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市场格局了。

中医人是资料,技术,产品,产品的持有者,但他们深陷在中西医之争中,深陷辩证理论之中,技术只有高低,好坏的评定是顾客说了算,并且复制率,工作量都是受限的,引流转换这个管道和市场对接之间是有局限性的,这些也并不是他们能考虑到的问题。面对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医馆只管引流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将大流量进行区域性分配,未尝不是一件好的市场策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dns.com/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