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起陇西》聊起(6)
感兴趣的朋友,记得关注、评论哦。
上一篇聊了一场仗的耗费是惊人的,感兴趣的翻一下前面的文章
这次聊聊三国时人们的饮食和服饰,蜀汉时的人们能吃上火锅吗?吴国的人们穿的是丝绸?魏国的人们也能吃羊肉串?看完本期,希望这些能有答案

胡饼
首先需要认识到,当时的社会整体还是在三个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的大背景下,经济的发展不能跟和平时期相提并论。加上三个国家的经济、人口差距较大,相应地在饮食和服饰上就会有所区别
东汉末年,因为农民起义,加上军阀割据混战,人口急剧下降,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出现的悲惨景象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十室九空、饿殍千里、易子而食”,这些文字背后代表的社会悲剧和人间惨状是不能去细想的。
所以曹操在打击黄巾军时,就开始发展屯田,招募流亡百姓,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有,由官府提供土地、种子、农具、牲畜,百姓负责耕作。如果用官府的耕牛,分成是官6民4,如果是自己有耕牛,则是对半分。屯田制第一年就收了榖百万斛(1斛=1石,这些粮食相当于上千名太守一年的俸禄,所以曹操的军队很少出现断粮的情况),之后开始在北方推行,较好地达到了安抚流民,休养生息的效果。曹操也靠着屯田解决了粮食和税收的问题,能够最终统一北方。
相对之前汉朝只有十分之一的税收来说,屯田制的税制是很高的,对于百姓来说剥削很大。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百姓能有地方居住并有一定的收成,就已经是不错了,所以得以较好地推行。也就吸引了更多流亡百姓,对于魏国实力提升是有较大帮助的。

屯田
了解了当时相对强大的魏国生产情况,那么吴国和蜀国的百姓,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从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提到蜀国和吴国很多兵源都是少数民族,也侧面反映出经济状况不好,百姓流失较多。
那么当时人们的饮食情况如何呢?
在三国之前,人们基本都是一天只吃两顿饭的,早饭大概在9点左右,晚饭在下午3点左右,如果赶上灾年,可能连一顿稀饭都无法保证。三国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提升,部分百姓可以做到一日三餐了,当然官员大多数已经实现一日三餐了。
三国时期,实现的是分餐制,也就是每个人一个餐盘一份餐食,和我们现在的共餐制不同。食物种类已经比较丰富,贵族能吃到米饭、肉羹、蔬菜、鸡鸭鱼肉类,百姓就是稀饭、菜羹、粥、各式的“饼”(烤的烧饼、胡饼等,煮的“汤饼”,蒸的“蒸饼”等)。但是当时还没有铁锅,所以没有炒菜。而且无论贵族和平民,牛肉马肉绝对是不敢想的,在当时宰杀耕牛和马匹是重罪。但是狗肉、猪肉、羊肉还是有机会吃到的,羊肉相对也少,因为羊可以产奶。
除此之外,像大豆、高粱、枣、桑葚、谷壳等在战争时期也都可以充饥,很多百姓连“糠”都吃不上,所以就能理解曹操屯田要拿走一半粮食,还有那么多百姓愿意去了。

五熟釜
火锅和羊肉串有没有呢?有,但肯定只有贵族能享受得起。曹丕还是太子时,曾赐予钟繇一个五熟釜。翻译过来就是五宫格火锅,有学者指出,此物是鸳鸯锅始祖。可见火锅在当时还是稀罕物,都能拿来做奖励了。羊肉串也是贵族才能享受的,因为没有铁锅,烧烤是当时比较主流的烹饪方式,用竹签串上羊肉烤好之后,撒上盐巴,就是顶级美味了。对了,盐在当时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只有官方才能经营,贩私盐是重罪。
有了美食,肯定少不了美酒。三国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酒文化,酿酒也是比较发达的。但当时的酿酒技术不高,还没法酿造白酒。人们日常饮用的酒,是现代社会中比较常见的米酒,度数不高入口甘甜。由于社会战乱频繁,对粮食的需求量特别高,而在酿酒的时候又必须要使用粮食。所以为了抑制民间饮酒之风,很多统治者都曾经下过禁酒令,但也没从根本上抑制住饮酒的热潮。
讲完了饮食,聊聊当时的服饰
三国时的服饰基本沿袭了东汉的服饰,但是有几个不一样的特点:最大的一个变化在于衣服由之前宽大的衣服变得比较窄小,主要和战乱有关,衣服的材料不容易获取,而窄小的服饰既能节省布料,在战斗中也利用行动。其次有一个特点,衣领有奇怪的突起,在陶俑中常见。还有就是圆领内衣开始流行,最后就是帽子越来越小。
基本上电视剧里的服饰和当时的服饰还是比较符合的。而在衣服的材质上,也是分贵族和平民的,贵族的服饰首先材质较好,常见的有丝绸、蜀锦等,其次贵族的服饰在不同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像官员有祭服和朝服,就是祭祀时候穿的衣服和上朝时候穿的衣服,最后贵族在不同的场合或者不同的季节穿的衣服颜色不同。而普通百姓,基本只有麻布粗衣,还不能随便染色。商人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这在吕蒙的“白衣渡江”中就能看到:《三国志·吕蒙传》“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
不过由于目前三国时出土的文物较少,衣服的制式还不能特别确定,只能做一些大致的判断,大家有所了解即可。

服饰
这期内容就是这些,下期聊聊三国时的文化和艺术,包括诗词、绘画、歌曲、舞蹈等
喜欢小俊文章的,请转发、评论、点赞,加关注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dns.com/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