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朱德这个名字,人们都对这位新中国的元帅满怀敬意,在不少人看来,他是继毛主席之后,能够坐上国家领导人之位的不二人选。
朱老总绝对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他将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国家,也正因如此,朱老总也深受国人爱戴。

朱德
但是众望所归的朱老总为何没能接毛主席的班呢?他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举荐了刘少奇同志呢?今天就与您一同揭晓这其中的原因。
“主席年纪大了,我比他还大啊”
不仅是民众期望,就连中央高层也计划让朱老总接班,可为什么没能如愿呢?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1949年建国一直到1954年,中国是没有国家主席的,直到五四宪法的颁布,中国才正式有了国家主席这一职位,而从那时候起,朱老总就已经开始担任副主席一职了。

朱德
但根据宪法中对国家机关一章的规定,五年后的1959年,在任满一届后,中央就要着手举行换届,到那时整个领导层都将迎来一次大换血。
宪法的规定是一方面,但其实早在几年前,毛主席便已经有所考虑,不再担任国家主席这一职位了。
在1957年同各民主党派的谈话中,毛主席就表达出了这一想法,他想让社会各界做好思想准备,以免到时候事发突然,令他们措手不及。

毛主席
毛主席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出于年龄的考虑,毛主席年纪也大了,如此大的压力对于一个年轻人的精力都将会是巨大的消耗,更何况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呢?。
到了1958年底,朱老总收到了中央的一份换届名单的草稿,然而在这份名单里,其他职位都填满了候选人,可唯独国家主席候选人这么重要的一栏是空着的。
当朱老总又看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候选人一栏填的是刘少奇同志时,他瞬间明白了,组织的意思便是由他来担任新任国家主席一职,只不过这份草稿要先递给朱老总过目,没有明说罢了。

刘少奇
在沉默许久后,朱老总给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举荐信,而他所举荐的人正是此前被推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刘少奇同志。
起初邓小平同志还不理解朱老总的这一做法,他认为朱老总担任主席是民心所向,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中央高层的一致认可,为什么朱老总会主动放弃国家主席的职位呢?
面对众人的不解,朱老总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连毛主席都因为上了年纪而没精力再担当如此大任,而自己比毛主席还大了七岁,如此一来就更不适合担此大任。

邓小平
而推举刘少奇同志的原因,不仅是他比自己小了整整一轮,而且从延安时期开始,刘少奇同志就一直是毛主席的左膀右臂,帮助主席处理各种工作,军政大事方面的工作能力也非常强。
在朱老总的再三坚持下,中央高层最终决定,尊重朱老总的决定。1959年4月2日举行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正式确认刘少奇同志为国家主席候选人,原本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候选人一职,则填上了朱老总的名字。
最终在1959年的党的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同志被正式选举为国家主席,朱老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正式亮相。

刘少奇
朱老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在长征中,身为总司令的他还亲自下马与战士们一同挑扁担。朱老总所做出的这一决定,可以说是完全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未来考虑。
那么朱老总除了年龄问题外,还有什么顾虑呢?相较于自己而言,刘少奇同志又有哪些出类拔萃的地方,能让朱老总如此坚持呢?
天赐之才,社稷之福
不仅是更年轻,即使比朱老总小了12岁,但在资历这方面,刘少奇同志却丝毫不输朱老总。

刘少奇
刘少奇同志与毛主席同为湖南人,受此影响,在22岁时他便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且在留学苏联期间加入了共产党,此时的刘少奇同志也只不过年仅23岁,论党龄甚至比朱老总还大一年。
学成归来后的刘少奇同志领导了多场罢工运动,还参加了武汉工人收回租界的斗争,屡次积极地投身到革命工作中,可见他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十分出众。
即使是在国内最动荡的时期,他也保持着与毛主席思想的高度统一,常年与毛主席、周总理等一批卓越的军事人才共事,也让他能时刻保持清醒,沉着冷静地应对每一件大小事。

刘少奇
刘少奇同志如此沉稳的性格也深受毛主席的赞赏,在诸多人中他最终能把中共的地下秘密工作放心地交给刘少奇同志,与他独有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对于一般的工作,地下工作往往难度更大、更具有价值。他在1936年前后奔赴华北,领导了一系列白区工作,因地制宜而制定出的一系列策略也扭转了中共被动的局面。
不仅是领导革命工作,刘少奇同志带兵打仗也很有一手。在抗日战争开始初期他便开创了华北的日军的敌后根据地,并且多次组织游击战,给日军带来很大的麻烦。

毛主席与刘少奇
刘少奇同志不愧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即使在思想理论方面,他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所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被列为党员必读经典,也入选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在重大战役决策的制定和讨论中,经常会在延安的窑洞里见到五个人彻夜长谈,除了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和任弼时外,剩下的那个便是刘少奇同志。
由此可见,能与这四人一同商议军国大事,那必然是能力超群者,如此一来,选他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便在情理之中了。

刘少奇(中)
在毛主席受蒋介石之邀赴渝谈判时,为防止国民党狗急跳墙,同时应对主席和总理都不在中央的情况,那时刘少奇同志便被任命为代理主席,可见他的能力在中央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刘少奇同志虽不像朱老总那样带头冲锋,但他却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重要作用,他的贡献对于党和国家而言同样不言而喻,综合各种因素,再也难有比他更为合适的人选了。
而当选主席后的刘少奇同志也证明了这一点,不仅成功连任,更是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带领中华民族度过了一轮又一轮的难关。

刘少奇
但凡事都要斟酌再三,除了这两项原因外,朱老总还考虑到了第三重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他最终敲定主席的最终人选。那这究竟是什么问题呢?
集中精力,搞好建设
朱老总所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将整个国家的利益最大化,他需要将精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才能更高效率地为国家办事。

朱德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老总处处为人民着想,他心中最先考虑的,还是怎样最有利于人民,最有利于这个国家。
朱老总想将各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在他看来,刘少奇同志任主席便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一旦刘少奇同志任主席,他将应对国内外的一切事物,毛主席来处理党内的问题,这样朱老总便能一心一意来处理国内的发展问题,三人如同“铁三角”一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毛主席与朱德
专心于一件事的朱老总果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在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之后,朱老总并没有因此懈怠,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本职工作,经常一加班就加到深夜。
他放不下国家的建设问题,他也深知正值发展时期的中国也离不开他,之后的几年里,朱老总走南闯北,一直在奔波考察中度过。
他先后视察了十余个省市,并且在第一时间给中央提出自己的意见,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最新的信息和资料,为此后中国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朱德
即使是在大跃进期间,他也敢于说真话。在给毛主席写的信中他屡次指明,农业生产必须脚踏实地,不能强求,否则影响了人民的积极性,那么国家将会不进反退。
不仅如此,他还极力主张停办人民公社大食堂,恢复传统的贸易,这些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的建议也只有朱老总敢提,在他看来,自己被怎么针对无所谓,重要的是国家和人民。
即使身患重病,躺在病榻之上,朱老总也丝毫没有放下工作的意思。他依然要求秘书给他读报纸和文件,对于重要之事,也是坚持亲自批复。

彭德怀(左一)朱德(左二)叶剑英(中)聂荣臻(右二)陈毅(右一)
就连来看望他的同事,在临走时他也不忘嘱咐他们一句:不要偷懒,要专心为国家搞建设,将经济拉上去。
从朱老总婉拒国家主席之职,反而推举刘少奇同志担任,便可以切实地印证历史书中的那句话:“社会主义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
在他看来,自己当不当主席无所谓,能够实打实地为国家做些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毛主席与朱德
这句话可谓是概括了整个国家发展的精髓,共产党人一直在脚踏实地践行,这也成为了整个国家的精神指标,鼓舞着更多的人放下身份,一同为国家建设着想。
他将主席之职交由刘少奇同志,也正是他看到了国家需要他在国家经济发展上面发光发热,而自己一旦担任此职势必会分心,建设问题也会大打折扣。
正如朱老总在给邓小平同志的信中写道:我的工作不要我想做什么做什么,而是国家需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虽然我们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走过弯路也遇到过挫折,但是这些问题都难不倒中国人民,也正是有这样处处为人着想?的?好领导,才能带给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带给我们更好的明天。
?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dns.com/2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