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生活的500个想不到(25)
龚 陆 林

澳洲主要有12家城市日报、40家地区日报、140家市郊周报和30多家杂志。主要日报有:悉尼的《悉尼晨锋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墨尔本的《时代报》(The Age)、布里斯本的《信使报》(Courier Mail)、佩斯的《西澳洲人报》(West Australian)、阿德莱得的《广告人报》(Advertiser)和霍巴特的《信使报》(The Mercury)。其中,《悉尼晨锋报》和《时代报》跻身于世界20家大报之列。全国性日报有《澳洲人报》(The Australian)和《澳洲金融评论》(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在澳洲期间,我先后在多家报纸担任过记者、编辑、笔译,几近10年。在担任笔译的时候,我每周要通过报纸的、杂志的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采撷本地社会最“轰动”的大事,作为《大特写》版编译给读者,以作为报纸的“拳头产品”、“当家品牌”;然而,在翻译或编译的过程中,我通常发现报章杂志的中英文标题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文标题讲究一目了然,尽可能概括文章的主旨,常常不吝啬使用大标题、小标题或眉题,如:(双眉题)反击韩珊谎言势在必行 改善移民服务深得人心;(双主标题)雷铎风尘仆仆遍访各地传递移民资讯 澳洲雷厉风行展开全国宣传气势不凡。英语标题如果要表达上述意思,势必要花费不少笔墨。因此,他们通常的做法就是在“玄”字上下功夫。英语读报之难难在标题,那么标题的“玄”体现在哪里呢?
1. 语法“失当”:主要是省略太多、时态不讲。如Chinese ready for Mid-Autumn Festival。中国人准备过中秋(应为The Chinese are ready for the Mid- Autumn Festival);又如Popular little car reaches end of production line 风靡一时的“甲壳虫”正驶下生产线(用现在时表示现在进行时)。
2. 词汇“刁钻”:主要表现在简缩词和行话上。简缩词包括某些多音节词的简缩,以及国名、组织机构、事物名称或职务等词的缩写。此外,还采用新闻行话。如New forex rules to take effect 外汇管理新条例即将实施(forex是foreign exchange的缩写词)。
3. 修辞“晦涩”:常采用押韵、对照、比喻、拟人和双关等修辞手法。如Two wheels or four wheels?两轮车好还是四轮车好?(“两个轮子”代表自行车,“四个轮子”代表轿车))。
4. 典故“偏门”:语出《圣经》的许多典故对中国人来说,相当陌生,而他们却广泛使用着。如Tower of Babel ——“巴别塔”,代表“语言障碍”;Salt of the earth ——“世上的盐”,代表“社会中坚或精华”等等。
在中国,一个中学生起码能读懂报纸90%的内容,但是,您看到有多少在澳洲的华人能够读报?读不懂英语报纸、看不懂当地电视,这是华侨华人在海外生活枯燥的主因。当然,这又是“后话”。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dns.com/1585.html